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前一天,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也已被成功列入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北段鸟瞰
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北京中轴线自肇建至今,历经城市历史演进而持续地影响着城市发展,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天安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 “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
-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
- 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正阳门城楼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西北干旱温带荒漠区阿拉善高原,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位于阿拉善右旗,包括了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风沙地貌特色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价值。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
黄(渤)海沿岸是全球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经济迅速发展的区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EAAF,全球候鸟种类最多,受威胁鸟种也最多的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堪称C位。
由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压力,黄(渤)海沿海曾经历快速而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大片滩涂被转变为了盐池、水产养殖池、农田、休闲娱乐区和工业区。
为保护这一区域多处关键的候鸟栖息地,维持EAAF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多样性,中国决定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一超大规模的系列自然遗产。2019年7月,江苏盐城的南部候鸟栖息地(YS-1)和北部候鸟栖息地(YS-2)作为第一期率先列入。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