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文旅资源 Resourc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清明——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清明”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是新中国初期“新山水画”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兼擅山水、人物,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南京雨花台,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一时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这幅画描绘的是195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冒雨前往雨花台祭奠先烈的情形,是傅抱石在20世纪50年代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画的力作。画面取景于登临雨花台的一处道路交汇的山坳,阴雨连绵之中,草木含悲。冒着斜风细雨,人们缓缓前行,蜿蜒山路上散布着各色雨伞,给情绪低沉的画面带来一丝光亮。远处山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傅抱石以散锋用笔,多用“抱石皴”,产生笔墨皴法的浓淡虚实变化,在尺幅之间呈现出恢弘气象和深沉情怀。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春分——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春分”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该作品出自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设色古朴雅致,人物刻画细腻。画面描绘了郊外早春二月时节妇孺几人在郊外放风筝的场景。前景主要描绘人物,中景有亭廊水榭、杨柳垂岸,远景则勾勒出水面及青山状貌,显得天清气朗,云淡风轻。作品背景相对简洁,重点突出对人物的刻画,通过动态和神情传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放金鱼的两个儿童,其中一人掌线,另一人伸手指向风筝,似在加以指点或评价;中间一组儿童,两人交头接耳,似在商量一会儿该如何放飞手中的沙燕风筝;左侧的一组童子,小的拉着大的,步伐抢先一步,像在催促年长儿童快些把手中的风筝放飞起来;右侧着黄衣男童正专注手中引线牵连的蝴蝶风筝,身旁妇人及女童面露赞许之情。整幅画面生动鲜活,饶有趣味。画面左上方题诗云:“春风早抬举,高拂五云飞”,点明了“放风筝”这一主题画意,并意在借物抒情,借由风筝扶摇直入青云的美好寓意,表达心想事成、一路通达的美好愿景。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惊蛰——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惊蛰”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尤求,生卒年不详,约在十六世纪中后期到十七世纪初。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擅人物,工仕女道释,以白描仕女闻名;兼擅山水,笔墨细秀、圆浑兼之。此图山色溟濛,风云变幻,天际有神龙显现,作升空状。龙首昂然,龙身隐现于云中,龙爪伸张,姿态劲健,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秘感。山下木桥之上,有老丈、童子共五人,仰望云端神龙现身,气氛生动。水榭内有三人,临窗眺望山间风云,似未发现神龙。整幅作品构思巧妙,布局上下呼应,颇有生气。作者于山水、人物、麟龙,均有较深的功力,故能得心应手。 画面右上题记“风云起蛰”,署款“万历纪元仲夏望日,长州尤求制”,下钤“凤丘”(朱文连缀印)、“吴人尤求”(白文方印)万历纪元即公元1573年。画心左下角钤有“邓拓珍藏”诗堂有王世贞题诗:“一夜春雷发,群蛰自相语;神龙岂不劳,人间妄霖雨。世贞。”下“王世贞印”,另有“天水阁”、“邓拓金石文物”等钤印。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