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擅绘山水、花鸟。早年师法五代董源、巨然笔意,中年宗法元人黄公望画风,晚年推崇元人吴镇墨趣。由此而形成他多样化的笔墨风格,既有笔酣墨畅的“粗沈”,又有用笔工细谨密的“细沈”。他与同时代的文徵明、仇英、唐寅合称“明四家”,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溪山雨霁》中能看出:画面前、中、后景依次展开,前景点画披离、顿挫方圆、苍茫浑厚;中景运用披麻皴擦后稍加点染,洒脱简约;后景淡墨轻染、清润明朗、空净洗练,这与其题画诗“过雨晚山明”句的诗境相合,整体给人一种宏阔平和,不即不离之感。《溪山雨霁》留与观者的揣度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家对画的观赏兴致,激起徜徉生活氛围的熟识感,使得对画本身的观赏行为被很自然的反馈到生活的场景中去,这本身就是一种美,这种美是生活的、自然的和自由的。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