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二十四节气 Solar Terms

二十四节气 | 今日小暑——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小暑”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马元驭(1669—1722),字扶羲,别字栖霞,号天虞山人、南沙布衣。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书法亦隽秀可观。善画花鸟、鱼藻,尤擅卢雁。幼年师从其父马眉,学白画法。写生得恽寿平亲传,活泼洒脱,气韵超逸。常与蒋廷锡探讨六法,因而也擅长没骨画。同时研习沈周、陆治之法,自以为得沈、陆遗意。 《荷花》呈对角线构图,荷叶荷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左下半边,右上题跋平衡布局。设色以淡彩为主,色彩搭配和谐雅致,色调统一又不失微妙变化。用笔上突破没骨法无法体现骨法用笔的局限,依势行笔,将线条勾勒与没骨设色巧妙融合,正如清代张式在马元驭的《活色真香图》卷中说:“(马元驭)设色渲染与南田如出一手,惟钩勒笔锋稍露劲质耳。”以工整细腻的笔法呈现了荷叶的生机昂扬、荷花婉约清丽,以荷花高洁清雅之姿传达个人意趣。正如张大镛对其的评价:“马之偶然题咏流露自然者,其胸中底蕴较石谷尤雅秀”。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夏至——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夏至”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所作书画,题材广涉山水、兰竹、人物、花鸟诸类,尤以山水见长。青绿、水墨、工笔、写意皆能。其小楷、行书尤为精妙。年近九旬,犹为人书墓志铭,未竟而逝,私谥“贞献先生”。 《夏木垂阴图》采用高远和平远结合的复合视角,前景古木高耸,中景溪流蜿蜒导向远景山峦,中部留白分割空间,营造“可游可居”之景。右上题曰:“癸丑四月写夏木垂阴 徴明”。树木以蟹爪枝、鹿角枝勾勒,夹叶点与攒针点交织,辅以披麻皴勾勒山石,呈现盛夏山林葱郁之景。全画以“干笔渴墨”为主,墨色通过“积墨法”叠加,达到“淡而厚,实而清”的效果。草亭、孤舟等意象隐喻明代文人画隐逸理想,构成理想化的文人栖居图式,暗含“不下堂筵,坐穷林泉”的审美观念。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芒种——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芒种”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周令钊(1919—2023年),出生于湖南平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粉协会会长。他爱国热情高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大量抗战宣传画、漫画、木刻版画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政协会徽、少先队队旗,主笔设计了共青团团旗、八一勋章。同时,他行旅各地,深入生活,贴近人民,进行大量表现祖国山川和人民生活的创作,作品富于清新诗意和质朴趣味,开拓出具有装饰性的现代民族画风。 作品《插秧》以新中国初期的农村生产为题材,通过清新明快的艺术语言展现集体劳动的蓬勃气象,以水彩特有的透明性与流动性表现稻田水光的氤氲感。湿画法晕染出远山淡影,干笔勾勒近处秧苗的细密层次,形成虚实对比。人物群像以简练的速写式线条塑造动态,劳动者弯腰插秧的重复姿态构成韵律感。画面色彩安排鲜活明快,大面积的嫩绿展露春的勃勃生机,将穿着鲜亮的劳动人民安排在白色的水田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插秧劳动。艺术家融合写实主义与装饰性手法,通过俯视视角强化劳动场面的规模感,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兼具社会记录与审美启蒙的双重价值。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立夏——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立夏”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华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等,福建上杭人,一位诗、书、画兼善且富于创造性的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此作画面上有两题,左上为:“鸎粉分奁艳有光,天工巧制殿春阳;霞缯襞积云千叠,宝盝冰脂蜜半香;并蒂当阶盘绶带,金苞向日剖珠囊;诗人莫咏扬州紫,便与花王可颉颃。辛亥初夏坐研幽书舍点笔。新罗山人喦。”右下为:“粉痕微带一些红,吐纳幽香薄雾中;正似深闺好女子,自然闲雅对春风。”诗画呼应,画面以工笔绘红白芍药两株,刻画细致入微。先以墨笔勾勒轮廓,后用色渲染,着重表现叶的阴阳相背、变化多端和芍药花开的不同形态,或盛放、或半放、或昂首、或低头,皆生意盎然。设色细洁光润,雅致清丽,精巧传神,有自然之态,又似仕女般仪态万千,娴雅有度。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谷雨——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谷雨”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吕纪(约1439-1505),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弘治间(1488-1505)征入宫廷,为宫廷作画,供奉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他以工笔重彩最擅,延续了黄筌工整细致的画风及勾勒笔法,并予以发扬,多以凤凰、仙鹤、孔雀、鸳鸯之类鸣禽为题材,杂以浓郁花树,画面绚丽。 他的这幅《牡丹白鹇图》上部刻画斜出的数支桃枝,上面盛开朵朵桃花,粉白可人。三只鸟雀栖于枝干,姿态各异,唧喳鸣叫,充满闹春的活泼之意。下部湖石间有白、红牡丹竞相争艳。立于湖石上的白鹇成为画面中心,它双目圆睁,俯看石下雉鸟,其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显得华美劲健。整个画面营造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体现出典型的皇室审美格调。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清明——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清明”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是新中国初期“新山水画”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兼擅山水、人物,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南京雨花台,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一时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这幅画描绘的是195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冒雨前往雨花台祭奠先烈的情形,是傅抱石在20世纪50年代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画的力作。画面取景于登临雨花台的一处道路交汇的山坳,阴雨连绵之中,草木含悲。冒着斜风细雨,人们缓缓前行,蜿蜒山路上散布着各色雨伞,给情绪低沉的画面带来一丝光亮。远处山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傅抱石以散锋用笔,多用“抱石皴”,产生笔墨皴法的浓淡虚实变化,在尺幅之间呈现出恢弘气象和深沉情怀。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春分——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春分”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该作品出自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设色古朴雅致,人物刻画细腻。画面描绘了郊外早春二月时节妇孺几人在郊外放风筝的场景。前景主要描绘人物,中景有亭廊水榭、杨柳垂岸,远景则勾勒出水面及青山状貌,显得天清气朗,云淡风轻。作品背景相对简洁,重点突出对人物的刻画,通过动态和神情传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放金鱼的两个儿童,其中一人掌线,另一人伸手指向风筝,似在加以指点或评价;中间一组儿童,两人交头接耳,似在商量一会儿该如何放飞手中的沙燕风筝;左侧的一组童子,小的拉着大的,步伐抢先一步,像在催促年长儿童快些把手中的风筝放飞起来;右侧着黄衣男童正专注手中引线牵连的蝴蝶风筝,身旁妇人及女童面露赞许之情。整幅画面生动鲜活,饶有趣味。画面左上方题诗云:“春风早抬举,高拂五云飞”,点明了“放风筝”这一主题画意,并意在借物抒情,借由风筝扶摇直入青云的美好寓意,表达心想事成、一路通达的美好愿景。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惊蛰——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惊蛰”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尤求,生卒年不详,约在十六世纪中后期到十七世纪初。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擅人物,工仕女道释,以白描仕女闻名;兼擅山水,笔墨细秀、圆浑兼之。此图山色溟濛,风云变幻,天际有神龙显现,作升空状。龙首昂然,龙身隐现于云中,龙爪伸张,姿态劲健,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秘感。山下木桥之上,有老丈、童子共五人,仰望云端神龙现身,气氛生动。水榭内有三人,临窗眺望山间风云,似未发现神龙。整幅作品构思巧妙,布局上下呼应,颇有生气。作者于山水、人物、麟龙,均有较深的功力,故能得心应手。 画面右上题记“风云起蛰”,署款“万历纪元仲夏望日,长州尤求制”,下钤“凤丘”(朱文连缀印)、“吴人尤求”(白文方印)万历纪元即公元1573年。画心左下角钤有“邓拓珍藏”诗堂有王世贞题诗:“一夜春雷发,群蛰自相语;神龙岂不劳,人间妄霖雨。世贞。”下“王世贞印”,另有“天水阁”、“邓拓金石文物”等钤印。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more…)

二十四节气 | 今日雨水——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雨水”

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曾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尤注重理解齐师的艺术观与独创精神,和黄师深厚的笔墨学养。1949 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一直强调艺术创作要在观察对象的同时注意剪裁、夸张和组织,由此达到对象本质与美感的高度统一。此作品采取一定的俯瞰角度让画面在较大的视角下展开,屋舍与山峰各占画面的一半,房屋分三组布局,四周以花树环绕,后方主峰巍然屹立、气势雄峻,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两侧远推而去的重山构成一种深远之感。整幅作品墨色蓊郁、气象雄浑,采用卧笔侧点层层积墨的方法画崇山峻岭,劲健的笔法辅以多层墨色积染,凸显了山石体积的厚重。作品将高山浓重的墨气、屋舍的挤白以及花树点厾的朱红这三个不同的基调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中,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把江南春雨后润泽湿漉、灵动清新的静谧气息表现得十分恰切。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