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唐,发展于宋,盛于明清,是运河⽂化和商业都市⽂化结合的产物。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种古⽼的传统⼯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
本期,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邀您共同观看《非遗文化双语短片:雕版印刷》,共同了解这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古老印刷技术。
细腻的笔划,以极致的精度雕刻于木板之上,这就是雕刻印版,一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古老印刷技术。
佛教于唐代在中国盛行,这就需要制作大量的佛经,而手工抄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古代中国工匠发明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大规模生产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原型就这样应运而生。
传统雕版印刷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环节,写样、雕版、印刷和装帧,每个环节又有若干道工序,大约需要30个步骤才能完成一件雕版印刷品。
雕刻是雕版印刷的核心,因为这一艰巨的步骤决定着最终成品的好坏。字和图案被雕刻成凸起的区域或线条,最终用墨印在纸上,这需要一双技艺高超的手。
佛教典籍《金刚经》卷长五米,印刷于868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珍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代表之一,不仅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工匠们几个世纪以来对美的追求。
书写的发明孕育了伟大的思想, 而印刷的发明使得知识得以被全人类共享。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