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人类较早使用的合金之一

先秦时期

人们称青铜为“”或“吉金

例如《墨子》

“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当中的“金”

就是在描述大禹铸九鼎时

开采铜矿取得铸鼎所需的原料

“吉”是坚固、结实的意思

说到青铜器的颜色

许多人会认为它们是青绿色的

其实不然

青铜器是由铜、铅、锡的合金制成

不同成分比例的合金

决定了青铜器的颜色会在

纯铜的暗红色和锡铅的灰银白

之间变化

如今的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埋藏

青铜的金属成分与土壤、水、空气等

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成了绿

各种颜色的锈蚀产物

可以说

从青铜器铸造完成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开始了“锈蚀之旅”

由于合金成分、内部结构、埋藏与

保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最终的颜色也不相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

青铜器的锈蚀颜色吧!

红色锈蚀

黑色锈蚀

绿色锈蚀

蓝色锈蚀

“漆古”类锈蚀

对于这样的锈蚀,人们产生了疑问

它们是否会损害器物本身呢?

在研究中发现

其实并非所有锈蚀都是有害的

出土的青铜器中

常见的锈蚀可以分为

无害锈蚀”和“有害锈蚀

上文中展示的

红、黑、蓝、绿、漆古类锈蚀

均属于“无害锈蚀”

这些色彩鲜艳的锈蚀产物

一般生长在青铜器的外表层

性质较致密且稳定

还可以隔绝出土后器物与空气

水等物质的直接接触

相当于一层“天然保护膜”

不会对青铜器造成损害

并不影响器物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但是还有一种有害锈蚀

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呈粉状出现

会在潮湿的有氧环境下

不断地侵蚀青铜器原本的合金

最后对青铜器造成伤害

所以必须进行及时干预

避免它对文物的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

古人也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防止贵重的青铜器物被氧化和腐蚀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

就是生动的证明

本文来源:CCTV4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