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美术馆推出“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将最具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术馆藏经典名作相结合,“典藏活化”,讲述经典作品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让新加坡民众通过新媒体欣赏到中国美术馆的经典美术作品。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是新中国初期“新山水画”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兼擅山水、人物,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南京雨花台,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一时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这幅画描绘的是195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冒雨前往雨花台祭奠先烈的情形,是傅抱石在20世纪50年代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画的力作。画面取景于登临雨花台的一处道路交汇的山坳,阴雨连绵之中,草木含悲。冒着斜风细雨,人们缓缓前行,蜿蜒山路上散布着各色雨伞,给情绪低沉的画面带来一丝光亮。远处山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傅抱石以散锋用笔,多用“抱石皴”,产生笔墨皴法的浓淡虚实变化,在尺幅之间呈现出恢弘气象和深沉情怀。

*中国美术馆授权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