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谁还没被浪浪山的小妖怪戳中泪点?

近期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票房已突破5.74亿元

这部电影

也成为了暑期档最大黑马

观影时的一个细节彩蛋

引发文化爱好者热议

片中公鸡画师笔下的唐僧师徒画像

与广东省博物馆藏的

元磁州窑褐彩唐僧取经图枕纹样

高度重合

这处暗藏的文化密码

恰似一把钥匙

打开了通往

河北邯郸

千年磁州窑的奇妙世界

该瓷枕是典型的元代瓷枕造型

正面绘唐僧取经图

底有楷书印款“张家造”

峰峰民窑烧制

绘有西游记题材的元代瓷器

目前仅此一件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

而相关内容的画面在元代瓷器上已出现

说明在《西游记》成书前

有关的故事已通过戏剧、说书等形式

在民间广为流传

▲磁州窑“古相张家造”白釉褐

磁州窑瓷枕的装饰技艺

在元代达到顶峰

它不单在绘画工艺上

更加娴熟和“文人”化

而且在装饰内容上

多选择人们普遍熟知的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为题材

增加了装饰内容的

文化性、时尚性、可读性、观赏性

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纪事性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如果您想近距离欣赏

充满故事色彩的磁州窑瓷枕

那么在邯郸峰峰博物馆、磁州窑艺术馆

还有许多经典的磁州窑瓷枕

等待着大家去发现

👇👇👇

元代白釉褐彩 八仙人物长方枕

该瓷枕长41厘米、宽18.5厘米、高15.5厘米,底有“古相张家造”窑戳,为国家一级文物。枕前立面的开光内描有墨竹图,枕面用编席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的4个角填饰细密的牡丹纹。

在枕面的开光内绘八仙过海的故事。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画的工笔手法,远处的背景是三座连绵的山峰,取自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意。近处是一字排开的八位仙人,他们手持宝器,头顶祥云,脚踩浮云,翩然而至,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

金代白釉褐彩 黄袍加身故事长方枕

该瓷枕长31厘米、宽15.5厘米、高12.5厘米,底面有“古相张家造”窑戳,为国家一级文物。前立面的开光内描有折枝牡丹图,后立面为荷花纹,左、右立面开光内饰牡丹花纹。枕面用绳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的四个角填饰荷花纹。

在枕面的开光内,绘有一组人物画。在“之”字形的墙体前,画有五个人物。中间一个人作穿衣状,是正在穿龙袍的赵匡胤。最左侧的人物身着朝服,头戴展脚幞头,手捧笏板,应为朝中大臣。左二及右面两位人物为赵匡胤手下的将士,正在侍候赵换上龙袍。这组人物画表现的正是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被众人拥护“黄袍加身”的故事。

金代白釉褐彩 僧稠分虎纹长方枕

该瓷枕长37.5厘米,宽17厘米,高15厘米。僧稠是北齐时期的一位高僧,这方瓷枕描绘的便是与他相关的故事。

“僧稠·二虎”的传奇故事见于《高僧传·僧稠》,书载僧稠体魄健壮,精通武功,一天去往怀州王屋山修法途中,见两虎斗,咆哮声震动山岳。僧稠为了不使它们相互残杀,便用手中禅杖将它们分开,并驱赶它们各自散去。磁州窑工匠们将这个故事绘制在瓷枕上,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僧稠禅师的崇敬。

元代 昭君出塞长方枕

该瓷枕长41厘米、宽19厘米、高14.8厘米,采用白地黑绘装饰技法,画面题材取自元杂剧《汉元帝哭昭君》。

画面中六人组成迎亲队伍,前五人骑马、后一人骑骆驼列队迎风前行,最前面的匈奴人腰挎弯弓、肩扛长旗,风吹旗动;紧随其后的胡人壮如虎姿,右手擎举飞禽,尽显鹰扬虎视之威;第三名胡人乘马侧身,手弹琵琶望向后面骑黑马的王昭君,试图让她高兴,而昭君正怀想元帝,念及身后家国与眼前沙漠,听着曲中胡音更添思乡之情,不禁掩面而泣,泪湿裘袍,头上风雪帽簌簌而动;她身后的侍女怀抱其在汉宫时常弹奏的琵琶;最后一名胡人骑驮马、持胡旌自顾前行。此外,三只猎犬前呼后应,为队伍增添动感,天空行云、地上奔犬与中间骑人相互映衬,构图得法、线条精炼、笔法生动、造型优美,情景交融且场面宏大。

元代 唐明皇梨园导戏长方枕

该瓷枕长39.8厘米、宽17.7厘米、高13.7厘米,采用白地黑绘装饰技法。画面中的故事取材自《新唐书·礼乐志》,讲的是玄宗(唐明皇)在位期间,特设教坊,供演员练习歌、舞、戏等。在排练时,他亲自担任指挥,因其善于打羯鼓,常亲自为乐队击鼓。

由于坊内遍植梨树,故名“梨园”,梨园也聚集了全国最著名的音乐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来源 | 河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