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非遗 | 茶和天下——中国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展之茶史寻踪
古往今来,上至宫廷礼仪,下至民间风俗,乃至文士茶会、寺院茶事,茶可谓无处不在。人们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茶于无意之中,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随着岁月的流逝,茶渐渐地成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本期,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将带您了解《中国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展》之第一篇“茶史寻踪”。
茶史寻踪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至今在许多地方还存在古茶树。到目前为止,已在中国的十个省份发现有古茶树的分布,据统计共有三百多处。这些古老的大茶树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
▲云南西双版纳巴达野生大茶树
星火燎原——饮茶的萌芽
传说神农是五千年前中国农业和医学的先驱,也是茶叶的最早发现和利用者。《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于茶叶中富含多酚类物质,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作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以药用为主。在成为普遍的饮料之前,茶被人类利用的过程还经历了一个食用的阶段。云南基诺族、广西瑶族等古老的少数民族至今以茶当菜,保留着某些原始遗风,被人们称为茶食文化的“活化石”。
▲基诺族食用腌茶
《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其中记载了在三千多年前,四川一带的人们已开始种茶,并把茶作为地方的产物进献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这是中国人工栽培茶树及把茶作为贡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汉代,巴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公元前59年,西汉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文书《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根据古籍《广雅》记载,三国时期湖北、四川一带的人们把茶叶和米粥拌和在一起做成茶饼,然后将茶饼烤成赤色,捣碎了再加入葱、姜、橘皮等物进行煮饮。这样的饮茶方式尚处于生煎羹饮的阶段。
▲《华阳国志-巴志》
▲《僮约》书影
法相初具——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茶叶的生产贸易。同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盛和影响,饮茶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饮茶规模。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山东泰山灵岩寺禅师学禅饮茶的记载。由于茶叶经济的发展,唐德宗年间开始征收茶税。茶在当时与漆、竹、木一起成为征税的对象,税率是“十分税一”。
朝廷对茶叶生产、品饮的重视和贡茶的出现,也是唐代茶事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已有专门监制朝廷贡茶的茶园,大唐顾渚紫笋御茶园遗址至今还在浙江长兴。
▲唐代茶区分布图
▲封演《封氏闻见记》书影
▲唐《宫乐图》(局部)
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出现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共7000多字,分为三卷十章,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堪称“茶叶的百科全书”。1987年5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宫廷系列茶具,再次向世人证明了陆羽茶道的存在。
唐代的茶叶生产以制作饼茶为主,茶叶采摘后,先蒸再捣碎,拍成饼状进行焙干后封存。饮用时,先碾碎过筛,入釜烹煮后倒入茶碗品饮。
▲陆羽《茶经》书影
▲唐代饼茶制作流程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进藏,茶叶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带到了西藏。随之,西藏饮茶之风兴起,以至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藏人以奶与肉食为主,饮茶得以保健养生,故而饮茶成为风尚。
此后,少数民族同胞对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茶作为大宗商品销往西北、西南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历唐、宋、明、清一千多年的“茶马交易”。
▲西藏寺院厨房中的酥油茶桶
▲唐代茶马古道遗址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最澄禅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经,拜道邃禅师为师,翌年归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了不少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次年最澄与空海相继入唐,又把茶籽及制茶工具带回日本。自此,中国的饮茶方法和习俗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使茶文化成为独特的东方文化重要内容。
▲天台山国清寺
▲位于西安的空海纪念碑
精致繁复——宋代的茶文化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茶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走向成熟。
宋代的饮茶方式从唐代的煎茶逐渐过渡到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在宫廷贵胄阶层,逐渐产生了一种比试点茶技巧的活动,称为 “斗茶”。 斗茶起初是为了鉴别茶的好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上流社会的消遣方式。
▲《斗茶图》
▲宋 赵佶《文会图》
龙凤团茶即龙团凤饼之合称,为宋北苑贡茶之统称,是中国古代饼茶生产的最高成就。北苑为如今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已造龙凤团茶。咸平间(998—1003)丁谓造“大龙团”以进。庆历时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更胜一筹。
▲龙凤团饼茶线描图
径山寺位于浙江天目山北麓,在宋代曾有多位日本僧侣来此学习佛经,归国时带回径山寺的茶宴等饮茶风俗,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兴起影响极大。至今日本茶人还把从此处传过去的宋代黑釉盏称为“天目茶碗”,尊为茶道的至宝。此外两度来华的高僧荣西归国后用汉字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为日本茶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被奉为日本的“茶祖”。
▲荣西像
返璞归真——明代的茶文化
从元代王桢《农书》上可以了解到,早在宋元时期,散茶的生产和品饮就已在民间流行。到了明代1391年,朱元璋皇帝下诏废团饼茶,改贡散茶,使得散茶独盛,进入了全面发展期,而团饼茶只保留一部分供应边销。于是,饮茶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在明代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开启了清饮之源。
散茶清饮方式在明代的深入人心,从当时的许多画作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的《事茗图》和王问的《煎茶图》等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茶画。从这些画作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明代文士品茗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营造,从而开创了明代“文士茶”的新局面。
▲明 王问《煮茶图》(局部)
▲明 陈洪绶 《高隐图卷》(局部)
▲明 文征明 《林榭煎茶》(图部)
走向世俗——清代的茶文化
入清以后,中国茶文化开始深入民间,对外则以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整个世界茶叶市场。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更为迅速。清代,茶馆遍布我国城乡各地,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专门买卖茶叶的茶庄、茶号也纷纷出现,如江浙一带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都是当时极负盛名的茶号。
▲晚清南京路上的“汪裕泰”茶号
▲清末上海港出口的外销茶
下期介绍敬请期待
鸣谢:中国茶叶博物馆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